佛学大辞典
接口调用 意见/报错
登录 / 注册
佛学大辞典

佛学大辞典

关键字:


大乘

摘自:佛学大词典

梵语maha^-ya^na。音译摩诃衍那、摩诃衍。又作上衍、上乘、胜乘、第一乘。为小乘(梵hi^naya^na )之相反词。乘(梵ya^na ),即交通工具之意,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。有如次各说:
 (一)在阿含经,尊称佛陀之教说为‘大乘’。
 (二)大乘、小乘之语,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,大乘佛教兴起后,由于大、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。一般而言,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,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,大乘并非佛教。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,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。
 (三)小乘视释迦为教主,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。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,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。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,故为自调自度(调指灭除烦恼;度指证果开悟)的声闻、缘觉之道。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,乃自利、利他,两面兼顾之菩萨道。
 (四)小乘中,有阿含经、四分律、五分律等,以及婆沙论、六足论、发智论、俱舍论、成实论等论。至于大乘,则有般若经、法华经、华严经等经,以及中论、摄大乘论等论。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,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;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。
 (五)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,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,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。菩萨善戒经所说之‘大乘’,要义如下: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(梵vaipulya ,方等)之教法(法大),发菩提心(心大),领解其教法(解大),以清净心(净大),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(庄严大),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(时大),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(具足大),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。 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 (六)印度之大乘,有中观、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。(1)初期大乘,约一世纪至五世纪,集中阐发‘假有性空’之理论,逐步形成由龙树、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。(2)中期大乘,约五世纪至六世纪,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,集中阐发‘万法唯识’之各类佛经,从中形成由无著、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。(3)后期大乘,七世纪以后,佛教义学逐渐衰微,密教起而代之,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。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,属北传佛教。
 (七)在我国,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,如三论、涅槃、地论、净土、禅、摄论、天台、华严、法相、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,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。例如,真言宗分显教、密教;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(大乘中之方便教,立‘五性各别说’之教)、实大乘(大乘中之真实教,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)。复有分有相大乘、无相大乘二种;或法相、破相、法性三大乘之说法。
 (八)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,均属大乘。
 (九)缅甸、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;而西藏、蒙古所行之教,则属大乘系统。
 (十)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(藏教)(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)。又认为小乘中有‘有门’(发智论、六足论等)、‘空门’(成实论)、‘亦有亦空门’(昆勒论,此论未传我国)以及‘非有非空门’(迦旃延经,此亦未传至我国)等四门,称为小乘四门、或小乘四分。
 (十一)智顗之金光明玄义,立有理乘(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)、随乘(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)、得乘(得证自悟、悟他之果位)等三大乘之说,依次相当于真性、观照、资成等三轨。[法华经卷二譬喻品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、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、金刚仙论卷二、入大乘论卷上、法华文句卷三下、大乘大义章卷下、大乘义章卷一、摩诃止观卷三下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](参阅‘大乘经典’828 、‘小乘’925 、‘教相判释’4602、‘昆勒门’5911)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联系我们
接口调用 | 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 2004-2024 便民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闽ICP备2020022420号-1 闽B2-20210351
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