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学大辞典
接口调用 意见/报错
登录 / 注册
佛学大辞典

佛学大辞典

关键字:


三苦

摘自:佛学大词典

梵语tisro-duh!khata^h!。(一)依苦之性质,分为苦苦、坏苦、行苦三种。 (一)苦苦(梵duh!kha -duh!khata^ ),有漏行蕴中,诸非可意之苦受法,逼恼身心之苦。(二)坏苦(梵viparin!a^ma -duh!khata^ ),诸可意之乐受法,生时为乐,坏时逼恼身心之苦。(三)行苦(梵sam!ska^ra -duh!khata^ ),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之舍受法,为众缘所造,难免生灭迁流,故圣者观见之,于身心皆感逼恼,故称为行苦。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而生灭迁流,故皆为行苦所摄,则非可意之法有苦苦、行苦二种,可意之法则有坏苦、行苦二种。[俱舍论卷二十二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]
 (二)苦谛四行相中之苦有所取苦、事相苦、和合苦等三类,系唯识宗所立。(一)所取苦,又作取苦。于遍计所执性上,执持实我、实法,遂于能取之心感苦。(二)事相苦,又作相苦。于依他起性上,见苦苦、坏苦、行苦等三相。(三)和合苦,于圆成实性上取苦之义,即真如与一切有漏有为之苦相和合,故称苦,然其体实无。[成唯识论卷八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] 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 (三)因食所生之界不平等所生病苦、欲希求苦、求不允苦。(一)界不平等所生病苦,系由‘段食’所致,乃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不调而引起之病苦。(二)欲希求苦,系由‘触食’所致,为欲求渴望之苦。(三)求不允苦,系由‘意思食’所致,为求不得之苦。[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四]
 (四)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学派所立,将世间诸苦分为如下三种:(一)依内苦(梵a^dhya^tmika -duh!khata^ ),系由风热痰之不平等,故生病苦,是即身苦;又怨会、爱离、所求不得而生之心苦,亦属依内苦。(二)依外苦(梵a^dhibhautika -duh!khata^ ),系由世人、禽兽毒蛇、山崩岸坼等所生之苦。(三)依天苦(梵a^dhidaivika -duh!khata^ ),系由寒热、风雨、雷霆等种种天之所为所生之苦。[金七十论卷上]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联系我们
接口调用 | 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 2004-2024 便民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闽ICP备2020022420号-1 闽B2-20210351
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