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学大辞典
接口调用 意见/报错
登录 / 注册
佛学大辞典

佛学大辞典

关键字:


识(Vijnana)

摘自:中国百科全书(佛教篇)

  shi
  佛教术语。梵文vi(分析、分割)和jnana(智)的合成语,意指对对象进行分析、分类所起的认识作用。在佛教教义中有多种含义:1、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,是“心”、“意”的异名。《俱舍论》卷第四谓“心、意、识体一”,随义建立种种名相”,“集起故名心,思量故名意,了别故名识”;2、以的一种特殊功能,与“心”、“意”略有不同。谓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有了别作用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五称“识以了境为自性”;3、五蕴中之“识蕴”,即小乘所讲“六识”和大乘所说“八识”的心王;4、十二因缘中之“识支”。《俱舍论》卷九有“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”之说。
  识是佛学的中心思想之一, 其说遍于大小乘、显密教、性相宗。有一识、二识、三识、五识、六识、八识、九识、十识等不同学说。
  八识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八识,即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。前五识属于感觉,第六识既管思维,也管感觉。第七识以“恒审思量”即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为其特性,其作用胜过第六识,并联系第八识与前六识,名为末那。第八阿赖耶识也叫藏识,具有能藏、所藏、执藏三义。以含藏一切诸法种子,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的根本。一些大乘派别多沿用八识说,但稍有变化。《大乘义章》卷三所讲八识,其中第七识名阿陀那识,第八识名阿梨耶识。
  九识 性宗主张九识。即于八识之外,另立证有无为的真如识。梁真谛译《摄大乘论》,将第九识名为庵摩罗识,又名无垢识或清净识。但唐玄奘译《摄大乘论》仍用八识,以第九识为第八识异名。谓第八识有染净二分,取染分的有为有漏名阿赖耶识,取净分的无为无漏名庵摩罗识。
  十识 密宗依《释摩诃衍论》讲十识。其第九识名多一识,第十识名一一心识,又称一切一心识。 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  十一识 梁真谛译世亲《摄论释》卷五,将识分为十一种:1、身识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;2、身者识。即染污识;3、受者识,谓意根;4、应受识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;5、正受识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;6、世识。生死相续不绝之识;7、数识。一乃至阿僧祇数之识;8、处识。器世界;9、言说识。依于见闻觉知的一切言说;10、自他差别识。谓自身他身依止上之差别;11、善恶两道差别识。指生死多种之差别。
  一识 成实学派及经部只讲一识、谓一识依于六根而缘六境。密教亦有主张一识之说。
  二识 《大乘起信论》说有二识:1、阿梨耶识,又名无没识;2、分别事识,又名意识。即依阿梨耶识而生,能分别色声等六境的眼耳等六识,合称分别事识。
  五识 《大乘起信论》又根据识的作用立五识:1、业识。谓依根本无明之惑而始动本心之识;2、转识。即转业识而生能见作用之识;3、现识。随能见的作用而现所见的幻妄境界之识;4、知识。对自心所现之境而生种种邪分别之识;5、相续识。由邪分别而于爱境生乐觉,于不爱境生苦觉,苦乐之念连续不断,并依之而起惑业,使生产死相续之识。前三识相当于《成唯识论》中阿赖耶识的自体分、见分和相分;后二识属于意识的作用。
  此外,尚有主张五识或六识的,其含义与八识之前五识、前六识略同。而显密两教皆主张有无量识,认为外境无量无边,如来智慧又甚深无量,故识亦是无量。(元湛)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联系我们
接口调用 | 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 2004-2024 便民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闽ICP备2020022420号-1 闽B2-20210351
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3号